金石堂/金石堂網路書店/金石堂網路書店歡迎您/金石堂網路書局

宗教是對神明的信仰與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對宇宙存在的解釋,通常包括信仰與儀式的遵從。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準則,以調整人類自身行為。

宗教包括了符號意義、信仰、敘事體的故事,應該給予修行者生命體驗的宗教實踐。無論宗教的中心意義體現在任一神性或眾多神靈上,抑或是根本真理,宗教的普遍特徵是由修行者的祈禱、儀軌、冥思、音樂和藝術形式所表現,除此以外,宗教還和社會及政治常常相互交織。宗教的特徵可以集中表現為特殊的超自然現象、形上學,出自於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宗教也包括了原始的文化傳統、神聖的著作、歷史、神話,還有個人的宗教信念與經驗。宗教的發展可以從不同的文化中提取許多形態,同時伴隨著各種文化的差異。

算命,或稱命理學、相命(對未來發生的事進行預測),源於中國,是一種利用個人切身資訊,例如臉與手的紋路,出生八字、姓名筆劃等配合術數來預測或判斷命運吉凶福禍的行為。算命很早就傳播至東亞其他地區,成為漢字文化圈傳統文化的一部份,近年已經進入東南亞、歐美等地區。 算命是民間的俗稱,學術上的專業稱謂叫周易預測,研究算命的學術叫易學、也叫術數,青烏術。理論核心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及八卦易經,理論系統較為複雜深奧。狹義的算命即是對人生辰八字的預測,廣義的算命則包含八字算命、四柱預測、六柱預測、紫微斗數、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門遁甲、地理風水等等。古代的占卜、筮法,均屬於算命。算命,中國預測的歷史源遠流長,其起源有據可考可追溯到最早的伏羲氏,之後周文王演八卦,則算命開始逐步得以發展。但具體的發展過程比較漫長。每一代都有或多或少的貢獻。算命是人們趨吉避凶的一種形式,民間多用於各類未來事占測,如算算今年流年是否順利等,是一種與科學技術無法預測時一種輔助手段。學習算命,必須要掌握這些完整的技術,才不會走彎路。 算命的方法有很多,這些方法又被稱作為一門學科;喚命理學,亦入相術類。有學識的算命先生將算命與《五經》之一的《易經》聯上關系。實際上,《周易》本身也被部分人認為是一本最早的卜筮之書(明 許仲林《封神演義》第十一回 羑里城囚西伯侯:詩曰: 君虐臣奸國事非,如何信口泄天機。若非丹陛忠心諫,已見藁街血肉飛。 羑里七年霑化雨,伏羲八卦闡精微。從來世運歸明主,漫道岐山日正輝。……且言姬昌一至羑里。教化大行,軍民樂業,閒居無事,把伏羲八卦,反復推明,變成六十四卦,中分三百八十爻象,守分安居,全無怨主之心。後人有詩贊曰:七載艱難羑里城,卦爻一一變分明。)

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都會想要更深入了解,但這類的知識要找人講解較不容易,這時通常都會想買書來了解。除了宗教外,命理這塊也是一個很玄又深奧的部份,我十分喜歡這方面的知識,很有意思呢,不過奉勸大家可以研究但不要太沈迷,以免造成家裡不合協就不好了。今天我上金石堂網站看到了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內容我很有興趣,所以我就直接將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買回來,希望快點拿到。如果對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也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下面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的網頁連結參考看看喔。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商品網址: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The Joy of Living Unlocking the Secret and Science of Happiness




    ◆《TIME》與《國家地理》雜誌報導,科學證明他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以禪修克服恐慌症的科學解答
    ◆藏傳佛教史上最年輕閉關上師的禪修經驗與方法



    本書是當代禪修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大腦造像與行為科學實驗室合作,透過大量的科學實驗研究數據證明,心的禪定功夫?為什麼?與?如何?對大腦神經元活動產生變化。

    九歲就接觸到生物學、心理學、化學和物理學的詠給?明就仁波切,同時接受了現代科學和佛法的養成,不僅精通藏傳佛教傳統的實修訓練與哲學訓練,對於以客觀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的現代科學方法也毫不陌生;明就仁波切以科學觀點學習到自己大腦裡發生了什麼轉變,讓他從一個驚惶失措的孩子,轉而成為在全球到處旅行,且能夠從容不迫,毫不恐懼地坐在幾百個人面前闡述佛法精要的人,更讓他成為一位隨喜自在,幽默而笑口常開的禪修大師。

    詠給?明就仁波切以自身為試驗,結合佛法心要與科學原理,以最尖端的實驗研究成果證明,恐懼、不安、迷惑等大腦神經元之間的訊息交流,可以透過心的禪定修持加以轉化;禪定的心,不僅是走出苦痛、絕望迷宮的指引,更是面對生活難題、享受快樂人生的鎖鑰!

    在本書中,幽默的明就仁波切以說故事的方式,將深奧抽象的佛教名相與科學術語,用簡單卻清晰、淺顯但豐富的文字和比喻完整表達,更將禪修的初始與進程狀態,用自己切身的經驗描述分享。即使非佛教徒,即使是從未接觸過佛法相關書籍的讀者,也能深切領會這位?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所要傳達介紹給社會大眾,追求快樂的根本之道。

    *隨書附贈限量【歡喜金剛杵】手機吊飾













      大寶法王
      李連杰
      丹尼?爾高曼(EQ作者,現代心智大師)
      陳履安(前監察院院長)
      海濤法師誠摯推薦














    由威斯康新大學衛斯門腦部造影與行為科學實驗室主任理查.大衛森主持的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受過禪修訓練的人的腦部活動與一般人有何不同,結果發現受測試者明就仁波切,在禪定中大腦快樂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指數為平常人的700~800倍,因此他被譽為「地球上最快樂的人」。在本書中,明就仁波切告訴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利用自己身體的感官知覺去做各種的禪修練習,一點一滴的改寫自己的大腦程式變成一個快樂的人。






































      • 作者介紹






        作者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1976年生於尼泊爾努布理的詠給明就仁波切,父親是廿世紀禪修大師祖古烏金仁波切。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他為第六世詠給明就多傑的轉世,賜名為「噶瑪鳩美殿津秋及多傑」,頂果欽哲仁波切則認證他為噶舉派龍千耶謝多傑仁波切的轉世,也就是兩位上師的同一轉世。 詠給明就仁波切是藏傳佛教新生起的一顆晨星,也是公認的禪修大師;不僅精通藏傳佛教傳統的實修訓練與哲學訓練,對現代文化議題與細節也極為熟悉。至今已在全球巡迴講學近十年,並廣泛與各階層人士實際接觸並交談,包括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搖滾歌手、電影明星,以及所有想要超越與生俱來的痛苦,而獲得恆常喜樂的人。 聰敏、機靈的仁波切常以真誠又幽默的方式,描述自己所親身經歷的困境,深受全球無數佛教與非佛教學生喜愛。

        執筆者

        艾瑞克?史旺森(Eric Swanson)

        畢業於耶魯大學及茱利亞學校,從1995年開始學習佛法。著作包括《蓮花說了什麼?》(What the Lotus Said),內容描述他到游牧民族聚集的西藏鄉村,參與學校和醫院建設的義工團隊之旅;他也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歷史《噶瑪巴,神聖的預言書》一書的執筆者。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1976年生於尼泊爾努布理的詠給明就仁波切,父親是廿世紀禪修大師祖古烏金仁波切。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他為第六世詠給明就多傑的轉世,賜名為?噶瑪鳩美殿津秋及多傑?,頂果欽哲仁波切則認證他為噶舉派龍千耶謝多傑仁波切的轉世,也就是兩位上師的同一轉世。
        詠給明就仁波切是藏傳佛教新生起的一顆晨星,也是公認的禪修大師;不僅精通藏傳佛教傳統的實修訓練與哲學訓練,對現代文化議題與細節也極為熟悉。至今已在全球巡迴講學近十年,並廣泛與各階層人士實際接觸並交談,包括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搖滾歌手、電影明星,以及所有想要超越與生俱來的痛苦,而獲得恆常喜樂的人。
        聰敏、機靈的仁波切常以真誠又幽默的方式,描述自己所親身經歷的困境,深受全球無數佛教與非佛教學生喜愛。

        作者相關著作:《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目錄導覽說明






        • 導讀--艾瑞克?史旺森

          第一部 根-理論基礎
          1.旅程的起點
          2.內在的交響樂
          3.超越心,超越腦
          4.超越實相的實相
          5.感知相對性
          6.天賦明性
          7.悲心︰善者生存
          8.我們為何不快樂?

          第二部︰道-修持的方法
          9.找到平衡點
          10.第一步︰單純地安住
          11.第二步︰安住在對境上
          12.面對念頭與情緒
          13.慈悲
          14.修持的方法、時間與地點

          第三部︰果-成果
          15.問題與可能性
          16.內部作業
          17.快樂的生物學
          18.向前邁進

          名辭解釋
          致謝辭


















        我所認識的明就仁波切
        文/陳履安(前監察院院長)


        這是一本吸引人的書。為什麼呢?

        因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是明就仁波切親身的成長經驗、禪修經驗,以及學習科學的經驗,而且他將?揭開快樂的秘密與科學?這個非常嚴肅且深奧的議題,用非常親切、幽默、輕鬆的講故事方式,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讀進去了。

        請注意,本書作者是笑口常開的明就仁波切,他不僅擁有古老的智慧與靈魂,更擁有年輕、幽默的心靈,他將傳承千年的藏傳佛法與修持以現代科學為佐證,不僅為佛法注入新解,也未徬徨無助的現代人找到一條快樂的生活之道。快樂無須外求,真正的快樂鎖鑰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而這也就是明就仁波切在這本書中所要告訴我們的快樂秘密。

        明就仁波切十二歲正式陞座,十三歲開始閉關禪修,十七歲成為閉關中心的上師,十九歲正式進佛學院,廿三歲出家的明就仁波切是一位當代禪修大師。我所認識的明就仁波切,不僅是一位禪修導師,他的整個生活態度,對人、對事的態度,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教導、一種學習。

        明就仁波切過去十年來,周遊世界各地講學,走過二十幾個國家。不管到什麼地方,他不只是把自己禪修的過程與經驗說給大家聽,他更會以一種喜悅、開放的心,融入所在的任何環境,平易近人地聽人傾訴,所以他也非常瞭解各行各業的人的語言、內心的痛苦,是非常融入當代社會的一位禪師。

        他也一直不斷在學習。當他在美國禪堂,透過中文翻譯給我們這些來自台灣的信眾指導時,中文翻譯所用的字詞,他都會用藏文字核對一下,然後笑笑地問說,你剛才講的?煩惱?,是不是就是什麼字?也就是說,當別人在翻譯的時候,他也在聆聽、在學習。所以當他講完課的時候,他也學會了很多中文字。除此之外,我知道他也會帶著他的喇嘛弟子,穿著便服去補習英文和法文。

        講課之餘,他也積極參與美國著名大學的科學實驗室所做,關於禪修對人腦活動影響的實驗。因為父親烏金仁波切的關係,他從小就認識許多西方科學家,對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西方現代科學充滿好奇,而這些科學家也都樂於指導他,讓他成為一位科學知識非常豐富的仁波切。而他在跟許多大科學家對談的過程中,也會不斷發問,並提出許多佛法與科學雙向交流的具體建議。

        二○○六冬天,他在紐約舉辦了一次禪修課程,來自世界各地許多一流的科學家、搖滾樂手、知名大電影明星都參加了。期間,他也讓這些來自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彼此分享專業心得,不但創造了一種讓所有參與禪修課程的人充滿歡喜交流的感覺,他自己也在一旁好奇地發問各式各樣的問題。

        他就是這麼一位從未停止過學習的仁波切。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是明就仁波切的親身學習經驗。我想有幾種人特別會歡喜看這本書--第一種是追求知識的人,也就是對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生命……等充滿無限好奇,而且以各種方式追求知識的人;第二種是不快樂的人,因為看到外在世界這麼混亂,自己卻無可奈何而一片茫然的人;第三種是已經開始在學習佛法的人,但有些人,卻把佛教當成一門宗教或學術在學習,因而不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在哪裡。

        此外,我相信這本書對自己在修禪和禪修老師都會有助益。

        你不需要是佛教徒,你甚至可能從未接觸過佛教經典,但你不必擔心,明就仁波切將一般人印象中佛教深奧的概念、抽象難懂的佛法詞彙,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

        最重要的是,明就仁波切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如何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他不是說教,也不是在傳教,而是以他自己痛苦的成長經驗,以及親身參與科學實驗的實際成果,以確切的證據告訴我們,快樂的祕密其實就存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但要如何禪修?如何透過閱讀這本書,把仁波切所告訴我們的知識變成自己主動的行為?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求學時,一位教授?我一個方法,是個非常有效的讀書方法,我一直用到現在。

        這個方法是,將整本書的所有章節標題都轉換成問題來問自己。譬如,你可以將?心靈交響曲?改成?什麼是心靈???心不在頭腦裡?改成?我們的心在不在頭腦裡??又譬如,?做你自己?可以改成?什麼叫做你自己??與?如何做你自己???空性的修持?改成?什麼叫空性??與?什麼叫修持??

        將所有標題改成問題時,首先要問?WHAT?(是麼),再問?WHY?(為什麼),然後問?HOW?(如何)--如何做,我能做嗎?這是關鍵,道理講了很多,但能不能做到?究竟要如何做到?這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本實用手冊,當你讀到你覺得你會重新再讀的地方,就將它明顯標示出來,尤其是書中講解禪修的方法部分,你可以特別做個記號,隨時翻閱,隨時提醒自己,因為這就是你每天可以做的功課。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境或疑問,你都可以在書裡找到答案。用這個態度來讀這本書,獲益將非常大。

        有心想讀一本真正好書的一般社會大眾,這本書是絕對值得一讀。


        導讀


        文/艾瑞克?史旺森(Eric Swanson)

        本書源起於一個相當單純的任務,那就是將詠給?明就仁波切前幾年在世界各地佛學中心的教學紀錄,整理編輯成具有邏輯架構的文稿。(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藏文中,「仁波切(Rinpoche)」一詞可略譯為「人中之寶」,是附加在大師名字後的一種尊稱,類似於不同領域研究中被視為專家的人,名字後會加上「博士(Ph.D)」的頭銜一樣。根據西藏傳統,被尊稱為仁波切的大師,通常只用「仁波切」來稱之,而不必再加上他的名字。)

        不過,單純的任務好像都擁有自己的生命似的,常會超出原先的範圍,成為規模更大的計畫。由於我所收到的文稿大多摘錄自仁波切早年的教學,因此並未反映出仁波切後來參與「心與生命學會」所舉辦的研討會,與歐美科學家對談所獲得,對現代科學知識的詳盡理解【原註1】,以及他參與梅德森市(Madison)的威斯康森大學衛斯門大腦造影與行為科學實驗室研究計畫的親身經驗。

        幸好,二○○四年底,仁波切的世界巡迴講學告一段落,在尼泊爾多留了一些時日稍作休息,剛好讓我有機會在仁波切的直接指導下,進行本書的編寫工作。我必須坦承,一想到要在政府與暴動組織爭戰不斷的國家住上幾個月,我的恐懼其實遠超過興奮。然而,這幾個月所經歷的諸多不便都是值得的。仁波切是我有幸認識,當今最具魅力、最聰明、最博學的老師之一,我甚至還擁有每天跟他相處一、兩個小時的殊勝機緣!

        尊貴的詠給?明就仁波切一九七六年出生於尼泊爾的努布理(Nubri),是藏傳佛教於西藏地區之外所培育,新生代大師中的新星;他不僅精通實修與哲學訓練傳承,對現代文化議題與細節也非常熟悉;在全球巡迴講學近十年期間,他接觸各階層人士,交談對象從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到試圖與憤怒的鄰居解決瑣碎紛爭的市井小民都包括在內。

        仁波切在全球巡迴講學過程中,經歷過許多複雜,甚至是非常敏感的事件,但他都能應付自如,我想,部分應歸功於他從童年時期就開始接受訓練,以備面對嚴苛的公眾生活。

        仁波切三歲時,被第十六世噶瑪巴(廿世紀最受世人尊崇的藏傳佛教大師之一)正式認證為十七世紀著名的禪修大師暨學者,更是佛法高階方便道(advanced method)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的第七世轉世。大約在此同時,頂果欽哲仁波切(Dilgo Khyentse)也告知仁波切的父母,說他也是恰傑?甘珠爾仁波切(Kyabje Kangyur Rinpoche)的轉世;恰傑?甘珠爾仁波切是一位偉大的實修實證禪修大師,一九五○年代西藏政治動亂期間,他是首批志願流放異鄉的西藏大師之一,直到圓寂為止,追隨他的東西方弟子不計其數。

        有些讀者並不熟悉西藏轉世(reincarnation)制度的特點,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在此稍作說明。根據藏傳佛教傳統,已達到至高悟境(enlightenment)的大師,由於大慈大悲的驅使,會一再轉世,以便幫助所有眾生發覺自心、遠離悲痛與苦難,而得到完全的解脫。這些慈悲乘願轉世的男女行者,藏文稱之為「祖古(tulku)」,英文則可略譯為「肉身化現(physical emanation)」。當今最廣為人知的祖古無疑是達賴喇嘛(Dalai Lama),他的現世化身就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慈悲乘願的轉世大師體現。

        現世的詠給明就仁波切究竟是透過轉世而延續了同樣深廣的實修功夫和智慧,還是藉由他個人超乎尋常的精進努力而掌握這一切,完全依你個人的觀點而定。然而現世與過去諸世詠給?明就仁波切之間的不同,就在於他具有全球性影響力與知名度。過去諸世的詠給?明就仁波切多少都受限於西藏與世隔絕的地理及文化因素,但現世詠給?明就仁波切在當今世界環境下,能將他深廣的所學所知傳達給遍布在亞洲與歐美各地的廣大群眾。

        然而,頭銜和出身並不能讓他免於個人的困境,詠給?明就仁波切顯然也得面對自身的問題。他坦承,雖然自己生長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家鄉又是以純樸美景著稱的尼泊爾勝地,但童年時期的他卻深受西方專家可能稱之為恐慌症(Panic disorder)的症狀所苦。當他告訴我,他童年時的焦慮程度有多麼嚴重時,我實在無法相信眼前這位親切又魅力十足的年輕人,竟然是在如影隨形的恐懼之中度過童年。而這不僅見證了他性格中卓越過人的力量,更證明了藏傳佛教修持方法的成效。仁波切在本書中介紹的修持方法,讓他完全不須藉助傳統醫藥與療癒方式,就掌握並克服了這些痛苦折磨。

        仁波切的親身見證,並非他戰勝劇烈情緒痛苦的唯一證明。二○○二年,在法蘭西斯寇?斐瑞拉博士(Francisco Varela, Ph.D.)所訓練出的神經科學家安東尼?露茲博士(Antoine Lutz, Ph.D.),以及享譽國際的神經科學家暨國家心理衛生學院科學諮詢理事會會員(Board of Scientific Counselor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理查?大衛森博士(Richard Davidson, Ph.D.)所共同主持的一項研究計畫中,詠給?明就仁波切是參與研究的八位資深佛法禪修行者之一。當時,在美國威斯康新州梅德森市的衛斯門實驗室中,明就仁波切接受了一系列的神經科學測驗。這項研究測驗採用最先進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技術(fMRI),能捕捉腦部不同區域瞬間連續活動變化的動態圖像紀錄,有別於普通核磁共振造影技術(MRI)只提供腦部或身體活動的靜態照片。此外,用來測量腦細胞傳遞訊號時產生微電子脈衝(tiny electrical impulses)的腦波掃描器(EEG equipment)也非常精密。一般腦波掃描程序只使用十六個連接到頭皮的電極來測量頭顱表面的電流活動,但衛斯門實驗室所採用的設備,是以一百廿八個電極來測量實驗對象腦內深層電流活動的微細變化。

        對這八位訓練有素的禪修行者所做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及腦電波掃瞄研究,產生兩個令人注目的實驗結果。在「慈悲心禪修」方面,實驗對象分為兩組:長期修持佛法的行者,與實驗前一星期才遴選出來接受禪修指導,每日進行禪修的對照組。受試者腦部慈愛(maternal love)與同理心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中,前者的活動明顯比後者強烈許多;而詠給明就仁波切生起這種利他之正面心態的能力更是令人訝異,因為即使沒有恐慌症(panic attack)的一般人躺在核磁共振儀器狹窄的掃瞄艙時,通常還是會產生幽閉的恐懼感,仁波切卻能在可能導致幽閉恐懼的空間中如此有效地專注他的心,顯示他的禪修成就已戰勝了恐慌症發作的問題。

        更讓人矚目的是,這些資深行者在進行禪修時,腦波活動的讀數遠遠超過一般腦波讀數範圍。據我瞭解,實驗室工程師最初以為是機械故障,趕忙再次檢驗設備之後,不得不排除機器故障的可能性,進而正視這個事實:這些資深行者腦中與專注及現象察覺相關的電流活動,完全超越他們曾親眼目睹的範圍。理查?大衛森在二○○五年《時代》雜誌(Time)的一篇訪談中,迥異於現代科學家一貫的謹慎語氣,他說到︰「真是太讓人興奮了……我們沒有預料到會出現這樣驚人的結果!」【原註2】

        接下來的篇章當中,仁波切相當坦率地談到他個人的困境,以及試圖克服這些困難時的種種掙扎。他也提到童年時,與後來成為廿世紀首屈一指的神經科學家--年輕的智利科學家法蘭西斯寇?斐瑞拉(Francisco Varela)相識的經過,斐瑞拉是詠給?明就仁波切的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的學生。祖古?烏金仁波切講學的足跡遍及歐洲、北美、亞洲等,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斐瑞拉後來與詠給?明就仁波切發展出非常親近的友誼,並為仁波切介紹了西方對人腦本質與功能的觀點。

        知道仁波切對科學懷有高度興趣之後,祖古?烏金仁波切的其他學生也開始教他物理、生物及宇宙論等。九歲時所學到的這些初級「科學課」,對仁波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後更激勵他去尋找出一種結合藏傳佛教教理和現代科學的可行方法,以幫助那些無法博覽科學書籍,或對佛教心生懷疑,或對大量佛教經典望而卻步,但又渴望找到實用方法以獲得恆常喜樂的人。

        但是,進行這樣的計畫之前,仁波切必須先完成正規的佛學教育。十一到十三歲期間,他在父親位於尼泊爾的住所與印度智慧林(Sherab Ling)之間來回往返。智慧林是藏傳佛教當今最重要大師之一,第十二世泰錫度仁波切(the Twelfth Tai Situ Rinpoche)的駐錫地。在尼泊爾與智慧林多位佛教大師的指導下,仁波切密集地學習經藏(sutra),即佛陀親口宣說之言教;論藏(shastras),即古印度佛教大師針對經藏所作的一系列釋論;以及西藏大師們的重要著作和釋論。一九八八年,當這段學習過程接近尾聲時,泰錫度仁波切准許他進入智慧林進行首次的三年三個月閉關。

        傳統的三年三個月閉關起源於數世紀前的西藏,是高階禪修訓練的基礎,著重於藏傳佛法禪修精要技巧的密集學習,甄選極為嚴格,只有極度優秀的學生才能參加,而詠給?明就仁波切是藏傳佛教有史以來被允許進入三年三個月閉關最年輕的學生之一。在這三年期間,仁波切的學習成果令人刮目相看。閉關圓滿之後,泰錫度仁波切立即指定他為智慧林下一梯次閉關的指導上師,也讓十七歲的仁波切因而成為藏傳佛教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閉關指導上師。以指導上師身分進行這次閉關之後,仁波切前後共計圓滿了將近七年的正式閉關。

        一九九四年第二次閉關屆滿之際,仁波切註冊進入佛教學院,亦即西藏人所稱的「學柵(shedra)」就讀,繼續接受正規教育,密集學習重要佛教經典。一年後,泰錫度仁波切任命他為智慧林主要代理人,監督寺院所有活動,並負責重新開辦智慧林佛學院的工作。在新佛學院,他以學生身分繼續學習,同時也兼任老師一職。接下來幾年,仁波切一方面管理寺院事務,一方面在佛學院執教並學習,並指導另一期三年閉關課程。一九九八年,廿三歲的仁波切領受了具足比丘戒。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十九歲正是熱衷世俗嗜好的年紀,但詠給?明就仁波切卻從十九歲那年開始,一直維持著緊迫繁重的日程活動,包括督導管理尼泊爾和印度寺院的事務、在世界各地巡迴講學、給予個人指導、持續背誦大量佛教典籍,並盡全力吸收碩果僅存的幾位前輩西藏禪修大師的教導。

        跟仁波切相處的這段期間,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面對任何挑戰時,不僅有著令人欽羨的沉著,更帶有敏銳、適時的幽默感。待在尼泊爾期間,好幾次,當我單調而沉悶地覆述前一天的談話紀錄時,仁波切有時會假裝睡著,或裝出一副要從窗戶逃之夭夭的樣子,我很快就發現他其實是在「點」我,提醒我不要把工作看得太嚴肅,他非常直接地告訴我,某種程度的輕鬆活潑對佛法修持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如同佛陀成道後首次教導時所說,凡夫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那麼,最有效的對治方法之一就是歡笑,尤其是自我解嘲的笑聲。一旦學會了自我解嘲,那麼,經驗中的每一個面向都會呈現光明愉悅的特質。

        這大概就是在尼泊爾與仁波切相處的這段期間,他教給我的最重要一課。我非常感激這項教導,一如我欽佩他以自己獨特的能力,結合藏傳佛教的微妙法教與現代科學的神奇發現,對心的本質所提出的深奧見解。我誠摯地祈願本書的每位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穿越日常生活中個人苦痛、不安與絕望的迷宮,並且跟我一樣,學會如何「歡笑」。

        最後要說明的是,本書所引用的藏文和梵文經典,大多是翻譯界翹楚所提供的譯文。這些譯文的明晰、學識深度與見解,讓我銘感在心。有幾段未註明譯者的引文,則是我與仁波切仔細商討之後翻譯出來的。仁波切對於古祈請文和傳統經典的深廣理解,更讓我深切見識到一位真正佛法成就者的風範。


















        我就這樣克服了我的恐慌症




        三天之後,我走出自己的房間,


        繼續專心禪修兩個星期之後,我總算克服了自幼如影隨形的恐懼和焦慮,


        從此以後,我的恐慌症再也沒有發作過……





        我想坦白告訴大家一件事。打從童年開始,恐懼感和焦慮感就不斷困擾著我;每當身處陌生人群之中,我就會心跳加速,冷汗直流。焦慮感與我形影不離。



        大約六歲時,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開始爬上村落附近的山巔,探索歷代佛法修行者終生禪修的各個山洞。有時我會爬進山洞,假裝自己在禪修,心裡不斷持誦「唵嘛尼唄美吽」。雖然當時我並不瞭解自己在做什麼,但我開始感受到一股平靜感悄悄潛入心中。



        往後三年,我就經常在山洞中靜坐,試圖搞清楚到底要如何禪修。但是,焦慮感仍然持續增強,到最後演變成可能是西方醫學所說的恐慌症。有一陣子,祖父會隨意地給我一些簡單的教導。後來我終於鼓起勇氣,請母親代我向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請求,讓我正式跟隨他學習。父親答應了,於是在接下來三年之中,他教導我各種不同的禪修方法。



        一開始,我努力試著依照父親所教導的方法安住自心,但我的心就是無法安住。


        雖然我開始有一些短暫的平靜體驗,但恐懼和憂慮卻依然如鬼魅般糾纏著我,尤其是在每隔幾個月就會被送到印度的智慧林寺院,和一群陌生同學一起跟隨新老師學習,然後再被送回尼泊爾,繼續向父親學習的那段期間。



        閉關第一年是我生命中最悽慘的狀況之一,所有我曾經歷過的焦慮症狀,如身體緊繃、喉頭緊縮、眩暈,以及團體共修時特別強烈的陣陣恐慌感,全面襲來。按照西方的說法,我得精神崩潰症了。



        連續三天,我待在自己房間裡,運用許多父親所教導我技巧禪修。逐漸地,我開始認識到困擾我多年的那些念頭和情緒其實是脆弱且剎那即逝,也認識到執著於小問題會如何把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我開始「直接」認識到,念頭和情緒並不像表相上看起來那樣具體或真實。一旦我不再相信它們告訴我的故事之後,我開始見到背後的「作者」——無限廣闊、無垠開闊的覺性,也就是心的本性。



        這種安好的感覺不受內外經驗的變化影響,是瞭解佛教徒所說的「快樂」的最明確方式之一。



        三天之後,我走出自己的房間,重新加入團體共修。繼續專心禪修兩個星期之後,我總算克服了自幼如影隨形的焦慮感,並且透過直接體驗,領悟了上師所教導的真理。從此以後,我的恐慌症再也沒有發作過。




        快樂的生物學秘密



        就痛苦或快樂的體驗而言,認識神經元活動似乎無甚緊要,但其中有幾個細節卻相當重要。因為神經元彼此聯繫時,會產生某種類似老朋友之間的連結;它們會養成彼此來回傳達同類訊息的習慣,就好像老朋友會強化彼此對人、事或經驗的判斷一樣。這樣的連結就是所謂「心的習氣」的生物基礎,類似我們對某類型的人、事物或地方的自動或直接反應。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小時候曾被狗嚇到,我腦中就會產生一組神經元連結,一方面反應恐懼感的生理感受,另一方面則反應「狗好可怕」的觀念。


        下次我再看到狗的時候,同一組神經元就會開始交談,提醒我「狗好可怕」。



        但是,假設有一天我到一位有養狗的朋友家拜訪。一開始敲門時聽到狗在狂吠,接著看到牠衝出來在我身上聞來聞去,我可能會感到非常害怕。但過了一會兒之後,這隻狗習慣了我的存在,於是跑來坐在我腳邊或腿上,甚至還開始舔我,快樂又熱情到我簡直不得不把牠推開呢。



        以神經科學術語來說,這種以新模式取代舊模式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藏文則稱之為「雷甦容哇」(le-su-rung-wa),可略譯為「柔軟性」。這兩個術語都可以用,聽起來也都很有學問。總之,純粹從細胞的層次來看,重複的經驗能夠改變腦的運作方式。而這也就是佛法「如何」能將造成痛苦的內在習性斷除,及其背後「為什麼」有效的原因。










        編/譯者:江翰雯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8開17*23cm
        頁數:328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艾瑞克.史旺森




        • 譯者:江翰雯








        • 出版社:橡實




        • 出版日:2008/2/26








        • ISBN:9789868388017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 館主推薦:★★★☆☆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優惠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評價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折扣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推薦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要買要快







        宗教命理:佛教/新時代/基督教/占星/血型/占卜/命理/曆書/靈異/神秘/台灣民間信仰/道教/其他宗教/宗教總論/其他宗教命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qg44ke68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